秦海强:愿为星火,也知风雨--我在百人援助公益路上的真实体会
公益之路,是一条通往人心深处的旅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多年来一直组织或参与着义诊活动。2017年,我偶然间了解到韩红基金会组织的百人援宁行动,便报名参加了。原以为这只是一次阶段性的任务,未曾想,活动深入基层的广度与深度远超预期,所见所闻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动容。自那之后,我参加了多场百人援助大型义诊。
这条路虽不轻松,却温暖而充实。一路走来,我深刻体会到,公益之路既有理想的光辉,也有现实的考验;既收获成长的喜悦,也直面挑战的艰辛。回望这段旅程,心中充满感慨与思索。

“愿为星火”:心中那份不灭的信念
面对基层患者的无助与困顿,我愈发坚定地希望能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尽力为他们带去改变与希望。我曾接诊一位头晕反复发作达五年的老年男性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脑供血不足”,接受了各种改善脑循环的药物治疗,但症状始终未见缓解。详细询问病史后,发现其症状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遂查卧立位血压,结果立位较卧位收缩压下降达30 mmHg,确诊了直立性低血压。
还有一位行动迟缓的老年患者,磁共振检查后曾被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但据此治疗后症状仍持续加重。在细致的查体中,我注意到其肌张力升高,伴有轻微静止性震颤,进一步评估后确诊为帕金森病。
这些疾病如获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患者生活状态可以得到大幅改善。听到确诊后,这位帕金森病患者眼含热泪地对我说:“谢谢医生,家属一直埋怨我动作慢,现在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知道该怎么治了。”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这场公益行动不仅仅是医疗服务的延伸,更是人与人之间信任与温情的桥梁,令我相信微光亦可照亮远方。

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多名明星志愿者的身体力行。他们引导患者、分拣药品、搬抬物资,让“公益”成为可以被模仿、被传递的榜样行为,在年轻一代心里真正落地生根。基金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精神同样令人敬佩。从场地布置到转场安排,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了极高的责任心与执行力。他们的热情与奉献,共同点燃了公益事业的火种,让希望在基层的每一个角落悄然生长。爱可以传递,力量亦然。
“也知风雨”:难以回避的无奈与困境
公益的美好,并不意味着没有困境。走得越深,越能体会到现实的沉重。很多时候,我们满怀热忱而来,却不得不面对能力之外的无力。基层医疗资源短缺,诊断设备简陋,专业人员不足,一些复杂疾病的确诊仍需依赖价格高昂的影像检查、基因检测、病理检查等,而这些对于基层来说,几乎难以实现。更令人痛心的是,即使最终得出明确诊断,也常常陷入“有病名,无药可用”的尴尬境地。医学知识的边界、诊断和治疗手段的可及性与现实条件的局限,在那些边远基层患者渴求帮助的眼神面前,显得格外沉重而无力。

这次义诊中,一位青年静静依偎在亲人怀中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他被家属小心地抱着,面容白净,神情平和,嘴角挂着腼腆的笑容,乍看之下不过十二三岁的模样。交谈中我才得知,他已年逾二十,自幼罹患脑性瘫痪,由于康复资源匮乏、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错过了早期干预时机,智力和肢体均受到严重影响,如今体重仅七十斤左右。若非疾病缠身,他本应是一个阳光俊朗、意气风发的青年,在操场上奔跑,在人生路上奋力追梦。那一刻,我内心泛起一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和困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位青年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人生?
还有更多癫痫患者,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系统管理,不少人擅自停药或随意更换药物,导致病情失控、反复发作,智力与神经功能不可逆转地受损。每一次癫痫发作,都是对大脑的一次伤害;每一次伤害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背负的痛苦与沉重。我们所能给予的,是规范治疗的理念,是科学用药的指导,是尽己所能的安慰与支持。然而,我们也深知,公益的力量纵使真诚,终究有限,难以完全弥补相关空缺。
与此同时,我也更加理解并敬佩基层医务人员的坚守与付出。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仍以极大的耐心与责任心,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健康底线。他们每日奔波于繁琐的事务中,却依然愿意抽出时间来配合义诊,甚至主动承担翻译、沟通、维持秩序等繁杂工作。若无他们的坚持,基层许多地方的医疗状况可能远比眼前更加严峻。他们的默默付出,是这个系统最可靠的支点,也是我们顺利开展工作的坚实依靠。

在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之间,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抱怨、不逃避、不放弃。哪怕前方仍有风雨未歇,我也愿继续前行。
我的成长:在坚持中沉淀力量
持续参与公益义诊,不仅让我更加贴近基层现实,也深刻推动了自身的成长与转变。每一次深入欠发达地区,都是一次眼界的拓展与心灵的洗礼。那些在书本中难以获得的真实图景,随着与患者、家属、基层医生的交流,逐渐变得清晰而生动。疾病谱的差异、医疗可及性的不足、健康认知的局限……这些现实挑战让我认识到,单凭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只有具备在复杂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协调的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医疗的价值。同时,在面对一例例病痛与挣扎时,我不断锤炼自己的同理心,不再仅以“医生视角”判断病情,而是学会以“人的视角”理解命运、体察生活。
随着公益工作的不断深入,我的心态也在悄然转变。最初的参与,更多是源于内心的热情,而如今,我愈发体会到,真正有价值的公益实践,需要理性思维的支撑和责任意识的引领。在与基层医生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与许多患者之间有着更为紧密和长期的信任关系,这种熟悉度和接触频率为慢病管理提供了极佳的基础。在管理规范、流程科学的条件下,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诊治和随访方面,其疗效并不逊于三甲医院。这一认知不仅鼓舞了我,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公益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一时的帮助,更在于推动系统优化、激活本土潜能、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健康促进。

更为深远的变化,体现在我对自我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定位之中。公益活动不仅让我更好地服务于个体,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专业能力的真正价值,不应仅停留于治疗疾病,更应服务于回应社会现实、推动系统改善、守护公共福祉。公益不是附加的“加分项”,而是职业精神的自然延伸,是初心与责任的共同体现。我们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社会进步的同行者。
坚持带来改变,沉淀孕育成长。在这条并不轻松的公益之路上,我收获的不仅是经验与知识,更是一个不断成熟、持续反思的自我。
结语:继续做那一点光,照亮也温暖
回望公益之路,是一段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反复衡量、不断选择的旅程。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成为日常的一部分,我见证了许多温暖的瞬间,也直面过沉重的困难与无奈。但无论是清晨出发前的倦意,还是面对复杂病例的焦虑,都无法动摇我内心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正是在一次次义诊、一次次倾听、一次次整理思绪的过程中,我愈发坚定了那个简单却深沉的信念:愿为星火,不惧风雨。
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个人,我希望自己能够持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在公益服务中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价值。作为团队的一员,我也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让更多基层地区能够获得更规范、更温暖、更持续的医疗支持。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并参与基层健康事业,在我们能及之处,温暖一隅。正如那句简单却让我始终坚持下去的话:虽力微,愿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