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足是硬伤 甘肃非遗类旅游商品开发待加力

 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非遗类旅游商品开发甘肃待加力

目前,以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是一项多方共赢的大事业。甘肃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在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却是深藏闺中少人知。随着甘肃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非遗类旅游商品的开发也将迎来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辉煌之后是落寞

刘亚军,天水景晟轩漆艺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

3月24日,记者见到刘亚军时,他正在兰州铁路局八栋楼附近一农贸市场边,支了一个不足一平米见方的小摊,出售甘肃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水漆雕产品。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到农贸市场边来卖了?”面对记者一脸的不解,刘亚军回答说,“好东西,不管是在农贸市场还是在精品店,都一样是好东西。”

尽管刘亚军回答的十分坚决,但他眼中一抹的无奈还是无法掩饰。

天水漆雕是甘肃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漆雕中一个出类拔萃的品种。其以选料严格、工艺精湛、造型奇特、图案古朴、漆质坚硬、漆面光亮、耐酸耐碱耐高温,既可观赏又具实用的特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可即便盛名在外,天水漆雕如今仍难逃落架凤凰的命运,这让刘亚军心中难免苦闷。

“天水漆雕曾经十分辉煌。上世纪60年代,天水漆雕全部由天津口岸包销,绝大多数产品按订单生产后销往海外。国外畅销,也引发了国内普通百姓的购买欲,许多人家以有漆雕器具为荣。”刘亚军介绍,但好景不长,进入90年代后,天津口岸撤销,天水漆雕出口减少。同时,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和社会迅猛前行的脚步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薄,天水漆雕走上了下坡路。

“而这时,漆雕行业固步自封,仍陶醉在昔日的辉煌中,很少有创新,导致其最终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变成了小众中的小众产品。”刘亚军言语间透露出十足的惋惜。

刘亚军说:“近几年,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天水各种品牌的漆艺公司又纷纷办了起来。但现在市场上的漆雕制作比较粗糙,从前叫得十分响亮的‘雕填漆器’难觅踪影。”

天水漆雕的“不幸遭遇”,同样发生在岷县洮砚身上,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同为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洮砚,如今亦不复当年的盛况。

何岩是老坑洮砚品牌的负责人,谈到洮砚的过往,他甚觉惋惜。“早年开发时,由于对石材无节制、无管理、掠夺式的开采,使得洮砚原料十多年前就慢慢油尽灯枯,正宗的洮砚毛石价格因此飞涨,导致本土多数艺人无法接受,而不得不雕刻劣质的禾砣石,让洮砚的声誉和市场受到了严重影响。”

创新不足是硬伤

尽管许多非遗产品已经“沦落”为小众艺术,但对于刘亚军这样对漆雕充满感情的人来说,仍然希望能借助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重新让非遗文化产品再放异彩。

一个明显的不利因素是,“从前人们家里拥有一件漆雕器具,显得更具时尚和有品味,而现在的人家里摆一件漆雕器具,会和家里的装修风格完全不搭调。”

对此,北京工美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旅游商品产学研联盟秘书长陈斌认为,这是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缺乏创新所致。

多年来担任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以及各地举办的博览会和大赛评委的陈斌介绍,非遗类旅游商品每次都会出现在各种比赛中,但大多以名落孙山收场。陈斌认为,这一结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有很大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手工艺技能是其内容之一。目前用于销售的实物类非遗旅游商品,主要是用传统手工艺技能制作的商品和衍生品,没有按照现代人的习惯和时尚追求进行再次创新。”

陈斌说,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商品表现出了人的情感,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同样,创新出的多元的、符合现代人们生活、有传统手工艺概念的衍生品,也有人喜爱。这就需要非遗类旅游商品的发展走两条路,一条是用纯粹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旅游商品;另一条是创新开发的、带有某些传统手工技艺特征的、适合现代生活的、大众喜欢的旅游商品。

创新之外,加强品牌建设,也是发展非遗类旅游商品的重要途径。

老坑洮砚的何岩认为,只有培育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才能将非遗类旅游商品很好地推广出去。而培育品牌,不只是单单制作一个商标,而是要培育知名度、认知度,知名度、认知度上去了,销量自然就会提高。

何岩介绍,为了再次打响洮砚品牌,他们公司成立之初就将“老坑洮砚”作为自有品牌进行建设,每年仅宣传费就达3000万元。同时,由于老坑料越来越少,所以他们将产品定位在走“高大上”的文化路线上,开发了“洮砚上的敦煌”等系列洮砚产品,广受市场欢迎。

雅俗共赏是出路

西北师大旅游学院把多勋院长认为,非遗类旅游商品本身生产量就很少,在此情况下,若仍遵循物以稀为贵原则,以为有了品牌就有了一切,反而不利于品牌建设。“因为品牌不是仅仅依靠宣传就可以‘炼’成的,还要有大量的商品销售量做依靠,品牌是在市场上卖出来的。”

陈斌则表示,甘肃将非遗类旅游商品打造成为文化类的旅游奢侈品,一定会大有可为。

陈斌说:“我国奢侈品消费已经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25%,但我国奢侈品普遍缺乏品牌。游客到某地因旅游而购买奢侈品并将其传播出去,不但有利于品牌推广,回到居住地后再次购买该商品而产生的连带‘长尾效应’,更有利于该旅游商品的升级和品牌建设。在这方面,甘肃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先行尝试。”

此外,把多勋还认为,具有文化底蕴的一些产品,只有文化历史积淀厚重的游客才愿买,这些人在乎的不是过度包装,而是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细度。“在保证产品文化内涵和精细度后,还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比如‘包邮服务’,也就是游客购买大件、质重的工艺美术品后,店家能够为消费者免费邮寄回去,毫无疑问会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不方便携带而放弃购买。”

陈斌建议,第一,甘肃应多开展非遗类旅游商品交流活动,共同探讨非遗类旅游商品的创新,这样才能赋予非遗类旅游商品以活力。第二,甘肃省旅游局应尽早着手甘肃旅游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保证非遗类旅游商品的传承和开发。第三,甘肃应建设一个旅游商品集中展示平台,使游客能更全面的了解甘肃的文化和特产,进而促进甘肃非遗类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发展,使其同甘肃旅游一起,尽早腾飞起来。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