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家训,你传承了吗(2)

  三、现代社会中应如何传承家训?

  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特别是改朝换代的时候,物质财富、物质文明被极度破坏,到了极端残酷的程度,但是,中华民族仍然一脉相承地传承下来了,依靠的,主要是精神和文化的力量。

  这其中,家训文化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然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失去了信心,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批评,开始颠覆,西学东渐,中国人在开放学习的同时,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保留得不够。

  颠覆得最彻底的,应该就是家训了。破除封建,破除家长制,首当其冲,就是破除家训。

  文革后的中国,人口流动,现代通讯手段多样,生活节奏加快,原有的家庭格局被彻底打破,家训文化似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相关案例1:抢救父母“精神财富”

  据报道,辽宁省台安县农民钱国宏做了一件震动十里八乡的事情。他用两年时间,协助父亲写出28万字的回忆录,出版《烽火年轮》一书,用DV记录母亲祖传的织绣手艺,并整理出2万多字的《辽南家庭绣工概要》。

  钱国宏的父亲是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亲历大小战役七十多次,身上留下的弹皮就有2块。退伍后,他一直在家务农,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钱国宏母亲的织绣手艺乃是祖传,已传了五代。母亲绣出的织品颇似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尤其是“龙凤呈祥”、“蝶恋花”、“鸳鸯戏水”等织品色彩明快、层次分明,针脚细密,粗细匀称,龙飞凤舞,波起花绽,栩栩如生,既富丽堂皇又富有韵律。

  随着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钱国宏想,年迈的父母历尽沧桑,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与物质财富相比,这些“精神财富”是无价瑰宝。父亲经历过那么多的战事,母亲的“独门绝技”,这些都不能失传。

  于是,他“游说”两位老人。一方面给父亲整理回忆录,一方面用DV记录下母亲织绣的整个过程。他和父亲共同商定了写作的提纲,敲定了每一篇回忆录的题目。回忆录分四个部分:辽沈战役、南线追歼、湘西剿匪、异国烽烟。同时,他和母亲一起,母亲口述、他笔录,把织绣的各个关键环节、要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随后由他整理成了2万多字的《辽南家庭绣工概要》一文。

  钱国宏家把这两件事当成家里的“一号工程”,前后耗时两年多时间,其间的辛苦自不必说。欣慰的是,如今,一书一文一碟全部告竣,两位老人的“精神财富”终于抢救成功!乡亲们都说钱国宏“眼光长远”、“见地独特”,因为就在一些青年人觊觎父母的别墅、存款、家产等“物质遗产”时,他却慧眼独具保留住了父母的“精神财富”。

  钱国宏认为,在他父母的“精神财富”面前,一些人丰厚的“物质遗产”都将逊色三分,甚至黯然失色。

  作者解读:重视家庭精神财富,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钱国宏虽然是个农民,但在精神上,他绝对是个富有的人。

  当想到年迈的父母总有一天要离去,他站在社会和家族的角度考虑,及时抢救家庭的精神财富,比考虑那些房子、存款重要多了。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代武术宗师叶问,他的得意弟子李小龙从美国回到香港后,说服师傅录制了一套咏春拳的记录影片,这套影片拍得如此及时,因为12天以后,叶问就与世长辞了。

  是啊,人生何尝不是这样。一百年后,房子、存款都会成为身外之物,而能留给子孙后代的,如果能有几句话,几篇感受,几句箴言,几本秘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才是无价之宝。

  我见过一些人,自己都六七十岁了,还要去争夺父母留下的房子,争到了又怎样?

  有人说,是为了孩子。但是,他们是否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究竟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家人挥戈相向,手足相斗,让这些晚辈们如何相处,情何以堪?

  倒不如像清代文学大家、一品大员张英那样,当家人与邻居因砌墙发生纠纷而来信寻求支援时,在给家人的信中,张英这样写道: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相关案例2: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既是影响当时时局的重要政治人物,又是国学大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后世也有好几位大师级人物,可称为“学术世家”。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梁启超的家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1.亲密的亲子关系

  1922年到1923年间,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梁启超写道:

  我的宝贝思顺:我接到你这封信,异常高兴,因为我也许久不看见你的信了,我不是不想你,却是没有工夫想。

  在另一封信里,梁启超写道:

  我的宝贝思顺:前书想收。我很后悔,不该和你说那一大套话,只怕把我的小宝贝急坏了,不知哭了几场。我委实一点病也没有,若有,我不能不知道,但君劢(张君劢,著名学者)相爱太过,我也只好容纳他的好意。

  梁启超当时受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已经开始用白话文写家书,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庭气氛、与子女的关系,不但与那时一般官僚政客截然不同,即使与一般的知识分子家庭也有不同之处,家人之间平等相待,对子女没有板起父辈的面具,有的只是特有的亲密关系。

  梁启超的长女梁思顺生于1893年,当时已经与周希哲结婚。梁启超仍然以“宝贝”称呼,对其他几个孩子,例如二女儿思庄称“小宝贝”,两个儿子思成、思永则称“不甚宝贝”,梁思忠、梁思达是“忠忠”、“达达”,梁思懿是“司马懿”,“六六”是梁思宁,而小儿子梁思礼则称为“老baby”,或者“老白鼻”。

  2.民主的家风

  1924年,梁启超前妻去世,梁启超在处理了前妻后事后,给在大洋彼岸留学的孩子们写了一组家信。

  在信中,他讲到了几件事情:

  一是前妻因乳腺癌去世,梁启超在信中向子女们坦白地承认,“我总觉得你妈妈这个怪病,是我们打那一回架打出来的。”

  二是把家里的收入和积蓄、葬礼的费用、投资的情况,在北戴河买别墅是否必要,将来如何处置等财务信息一一和孩子们说明。

  三是对孩子们的未来计划怎么安排,孩子们留学的学费他都留好,只有最小的才一岁多的梁思礼,他的留学费用由哥哥姐姐们将来负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家中的民主之风。不但将家中的财务公开,把孩子们个个当作家中的主人公,而且让子女树立独立的意识和人格,就连夫妻之间这种本没有必要让孩子们知道的事情,也坦白地告诉他们,取得他们的原谅和信任,这是梁氏家庭成功的秘密之一。

  3.趣味学习

  梁启超发现当时的年轻人到欧美留学,主要是学习实用的科学技术,很多人由此沉溺于书堆之中,失去了生活的艺术情趣,失去了人文色彩,他对此忧心忡忡。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他时时刻刻注意让孩子们保持对生活、对人生、对学问的新鲜感和幸福感。他自称为“趣味主义者”,是“浑身浸泡在趣味之中的人”,同时以此来影响教育子女。长子梁思成虽然是学建筑学的,但人文学养十分丰厚,高中毕业就翻译了英国威尔斯的《世界史纲》,他的美术知识和艺术修养也是一流的,和夫人林徽因的小家更是三十年代文人的沙龙热土。即使这样,梁启超在家信中还担心他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想你们采参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作者解读:现代社会中如何形成和运用家训?

  家训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再像以前封建社会那样,板起面孔来教训孩子,强制家人要做这个,不做那个。在通讯发达的时代,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书信往来,鸿雁传书。

  面对新形势,我的建议是:

  1.坚持现代思维

  现代思维就是平等、民主。

  现代家庭既要有规矩,有章法,更要民主,要和孩子们做朋友,平等相处,让孩子认识各种决定、规则和经验教训的意义,而不是一味服从。

  现代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承认父母也有局限性,也需要提高和学习。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感悟做父母的艺术,逐步完善自己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因为有了孩子,才成为父母。

  2.运用现代工具

  电子邮件、短信、便签纸、即时贴、微博、QQ、MSN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家训的载体,行文可以亲切一些,而且一定要短,如果会的话,火星文也很好,让孩子愿意看,看得进去,想得真切。

  我有一个朋友,经常在儿子床头贴一张即时贴,写上一句话,画一个小红心,对儿子予以提醒、引导、鼓励,字句虽短,对儿子的影响却深。

  3.身教为主,言传为辅

  如今的父母最杯具的是什么?

  是你这边口水都快成为湖水了,他那边还是干涸的耳朵——根本听不进去。

  现代家训要以身教为主,多观察孩子,注意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适时予以引导,话不在多,一两句就行,只要打在他心坎上,哪怕是一两滴雨水,也能培育出好苗子来。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陈凯律师所著《传递财富传递爱》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下一页 »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