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军在第10期“新·好时政漫谈”的发言

 
尊敬的程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杨洪军,现任副院长,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带头人,主要从事中药复方研发及作用机制解析工作。非常感谢民盟东城区委的邀请,让我结合自身经历和科研实践,谈谈如何以中医药研究服务国家、首都及区域发展。

一、科研实践:用科技赋能中医药,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

(一)传承名老中医智慧,筑牢创新根基

针对名老中医经验个体化诊疗难以系统传承的难题。我们提出 “用数据挖掘解码用药规律”,主持研发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该系统通过网络可视化技术展示中药配伍、症状关联,让年轻医生直观理解名老中医 “用药密码”。目前已安装 4000 余套,支撑用户发表论文 2200 余篇,培养毕业研究生 1600 余名,获国医大师颜正华、晁恩祥等高度认可,还助力 6 家企业产品研发,成为传承与研发的有力工具。

(二)创新研究范式,破解复方机制难题

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让传统研究难“说清”药效原理。我们提出“整合药理学”策略,融合AI、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构建适合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方法。我主导建立中药领域首家机器智能实验室,自主研发软件攻克科研仪器串联难题,将机器人与蛋白质热稳定性芯片技术联用,实现药理指标全流程自动化检测,建立高通量药物靶点发现平台,与多家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10项,应用于22家企业24种产品,累计合同额4000 多万,团队获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三)服务国家需求,参与抗疫新药研发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我作为后方科研团队负责人,与前方医疗团队紧密配合,全程参与化湿败毒颗粒研发与转化。经充分评估产品价值、前景与风险,确定1.5亿元合同额,目前款项已全部到位。我也因此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

这些研究推动了中药复方研究范式转变,直接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技术平台与高校、企业联动,形成 “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落地”创新链条。

二、使命担当:以民盟之责,努力履职做出新成绩

今年3月,民盟中央选调我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参加第52期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在思想认识、履职路径、责任担当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先后组织院内医疗领域专家开展寻医问药的义诊服务,开展“中医药药食同源文化与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调研,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展望未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努力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四新”“三好”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履职能力建设为支撑、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民盟中医科学院委员会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结合工作岗位特点,创新履职路径,践行责任担当。作为从事中医药工作的民盟人,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指引,推动中医药科研攻关与政策建言双向发力;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等领域加强建言献策,努力现实专业优势转化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能力。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