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网络科技,创建东城特色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调研报告

负责人:陈斌、邱长乐
主笔人:普照、王屹
成员:隋海鹰、蒋玉、刘颖

东城区委、区政府已决定申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是东城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课题。作为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东城区,具有全市乃至全国的最为丰富、最为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亦有最体现时代感、最体现文化情操的创新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等资源。东城区具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示范区的天然优势。

一、目的与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国内现有28家不同特色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根据“关于公布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的通知” 文社文发[2011]26号)。东城区委、区政府也已决定申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是东城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课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是自201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为重点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当前网络科技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新业态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作为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东城区,具有全市乃至全国的最为丰富、最为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亦有最体现时代感、最体现文化情操的创新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等资源。由此,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上,汇聚现代文化元素,我们应充分发挥先进的网络科技力量与应用开发水平,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优厚资源优势和服务体系应用创新机制,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充分发挥网络使用的便捷、高效和广泛性,及时了解和引导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评估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果,了解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政府投入的社会效益,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网络使用的展示、宣传和传播性,集中、重点、优质体现近年来东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成绩,使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盖内容有更多了解,进一步促进群众广泛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享受文化服务,融汇群众文化生活。

充分发挥网络使用的超级链接 “生态系统”,将包括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提供商,律师行业,手工艺组织,演艺团体,影剧院,广大网民等等,将巨大提升东城区的手工艺、戏剧演艺、旅游产业等创新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将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权威、及时、丰富的文化资源的需求,特别是保障社会各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在现有东城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科技的运用,实现更高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共建共享,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二、东城区公共文化资源现状

东城区现有公共文化场馆651个,其中,区级44个,包括地坛八区奥运文化广场,玉蜓桥公园露天剧场,永定门城楼南广场;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工人文化宫3个,博物馆34家。街道级39个,包括16个文化服务中心,23个街道文化广场。社区级568个,包括16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400个社区文化广场。区政府制定“一刻钟文化圈”,使住区居民从家中出发,步行15分钟即可到达一个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就近享受到免费的文化服务。按照《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试行)》4个街道达到了标准,12个街道未达标,1个街道没有文化服务中心;187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室方面,5个达标,163个未达标,19个社区没有文化活动室。

目前,区内共有中小学102所,可利用的文化设施可免费对区域内居民开放。区内群众性文艺团队 790支。队员2万人,文化志愿者2000余人,经常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区内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一街一品,一区一色”群众文化新格局。崇外街道的元宵灯会,东花市街道的蟠桃宫庙会,建国门街道的“鞭打春牛风车迎春”,东四街道的南新仓奥林匹克社区文化节,东华门街道的普度寺文化节和天坛街道的金鱼池社区文化节,已成为街道居民自办的节日,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需求,又使传统的民俗节日在大众的、自发的氛围里得到传承。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龙潭庙会,地坛文化庙会,群众文化展演季,前门历史文化节,王府井国际品牌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皇城国际旅游节,南锣鼓巷戏剧节,中国儿童戏剧节等一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从时间上错落有致,从内涵上中西合璧,从类型上古今交汇,将文化活动融入到群众生活之中。

东城区具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示范区的天然优势,曾多次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嘉奖,先后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缺少特色

东城区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东城区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文化队伍的分布不均衡,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与首批28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相比较,示范特点不突出。缺乏一个平台能够集中展示文化资源,未形成公共服务合力和品牌效应。群众参与程度不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偏低。社区文化活动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很难在社区发挥作用。信息网络建设严重不足,没有发挥互联网在公共文化服务方便的应有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运营模式不足,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政府和事业单位进行运作,非政府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政府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东城区公共文化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然而从事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不仅数量少,而且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也少,这种状态限制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服务和多元化、多样化发展,阻碍了文化服务市场的发展态势。

(三)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不平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文化资源分散状况有待解决。文化基础设施的分布不科学、功用不明确,服务标准低,部分设施的利用率相对不高。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图书馆、文化馆、演出场所、电影院和文化广场等,以行政区规划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传统模式没有改变。整体的文化基础设施的覆盖率较高,但各个街道面积和服务人口数量不同,各街道文化基础设施差异较大。过于注重商业设施的建设,而配套的文化设施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基层群众自发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东城区现有的187个社区中,文化活动室的建筑面积只有5个达到了市政府规定的标准,163个社区未能达到标,19个社区没有文化活动室。15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是和其他办公用房合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很不方便。

(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文化馆(站、室)、图书馆(室)、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办法和服务意识相对滞后,出现了一些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理念和手段陈旧的情况,影响了宏观管理部门工作职能的发挥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利用。

区图书馆和文化馆的利用率比较高,区图书馆坚持全年开放,区文化馆的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等也能坚持业余时间开放,今后只是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进一步扩大受众率的问题。但是街道服务中心、尤其是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利用率都比较低。有的能坚持常年对外开放,有的部分设施由于设备不齐全,管理人员不到位,不达标准未能对外开放。永外街道服务中心和安定门街道服务中心由于没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不能坚持常年对外开放。崇外街道新怡社区、体育馆街道西利社区、和平里街道黄寺社区、朝阳门街道大方家社区等社区文化活动室有的设在地下一、二层,设备不完整、宣传不到位、管理不完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不开放;有的即使开放,由于受容量、设备的限制,有些活动也无法开展,还有的场所没有特色项目,缺乏吸引力,也没有人去。

(五)文化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文化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干部人才队伍呈现出“有设施无人员,有人员无专业”的现象。东城区17个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有人员编制96人,但在文化服务中心工作的只有65人,31人被抽调长期离岗从事其它工作或短期借调从事其它临时性工作,总体人员在位率只有67.7%,尤其是和平里、东华门、交道口街道人员在位率低于50%。由于人员兼职过多,经常性文化活动开展力度不够,如配发给街道的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因没有专职人员管理使用,坚持巡回放映有一定难度。同时,由于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的,管理不到位,使已有的社区文化活动室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上述原因限制了东城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针对东城区土地面积狭小,利用空间有限,土地利用成本极高的特点,应结合当前快速普及的网络技术和服务,利用网络优势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议

(一)建立东城区特点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网上平台

发挥网络科技的力量,创建东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工程,建议以打造网络平台为出发点,建立东城区特点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网上平台。初期以文化展示、公共服务为主,逐步建设电子商务系统,汇聚传统文化精品,促进就业和文化传承,形成文化为体;公共服务、电子商务为用的特色平台,打造东城区网络文化品牌。从东城区现有的文化公共服务资源为出发点,在网站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数量,界面友好性,开放性,交互性,设计风格,个性化,访问量,电子商务服务,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设计,形成规范,并对区内群众提供服务,同时向区外展示。

在东城区文化组织中,从文化服务的内容、法律、行业和受众等角度, 在文艺演出团体、影剧院、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和基层街道社区文化组织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参与单位,从促进市场宣传、网上交易、社会服务和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的,搜集对网络的具体需求,进行第一期建设。建设网上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非遗”、等资源库。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研究这些项目的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合作模式和运营方式等问题。建设用户反馈和调查的网络应用系统。互联网的普及为获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辟了新渠道,不但可以从用户的主动参与获得反馈信息,也可以从用户的访问日志获得用户的实际感兴趣内容,帮助评估和提高提供公共服务的参与度等社会效益。  

(二)建设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街道、社区文化设施的经营管理连锁体系

网络连锁方式,不但能够做到各公共文化资源高效率使用的集中管理,同时也可以使得公共文化服务得以长效发展。逐步建设东城区中轴线文化网上商业一条街,汇集东城区的传统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精品。以中轴线文化为品牌,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强大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拉动区域经济、打造东城区文化品牌,行全国之先,占领北京传统文化互联网领域的制高点。

(三)研究和建立网络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运营模式

通过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平台的运营维护,预防出现“重建设、轻运营”现象,在实践中探索网络平台持久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期培育应由政府引导,以公益方式运行,以此为中心聚集一批文化各界的高端人才和运营组织机构,使网络平台做到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在百舸争流的互联网行业中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广泛合作,积极快速扩大社会影响力,达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调研中应确定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及相应的投入/产出。建设阶段(第1、2年);宣传、推广阶段(第2、3年);平稳运行阶段(第3年及以后)。

(四)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内涵中,加入对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的建设。网络是知识产权的主战场之一,需要了解公共文化涉及到历史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创戏剧等在网上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可在平台上为各文化单位或个人提供知识产权方面的服务产品。东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将确定一种创新的以开放为基础的内容许可协议,将极大促进东城公共文化在网络上传播和发展。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核心,建立与国家级,市级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新闻广播、微博互动、在线高端对话、专题报导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创建东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进度,工作成效的宣传力度。

(本文在2012年度东城区统战系统调研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关键词: 
致敬努力奋斗的盟员! 民盟北京东城区委